7月28日,一次特殊的“公眾開放日”活動在中國首個核電基地——秦山核電基地舉行,來自社會各界的30多名代表,近距離、全方位地接觸了核電基礎知識和工程進展,感受核電文化。
“核電站對我們到底有沒有輻射污染?” 來自嘉興的市民平幼泉問道。在模擬機房內,中核集團秦山核電基地黨委副書記劉志勇介紹說,正常運行的核電站是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的。他拿出一組數據:基地10公里范圍內有13座監測站,常年檢測的數據表明,基地周圍居民的實測數據不足0.01毫希。劉志勇說:“每天抽1支煙,每年吸收的輻射也有0.025至0.05毫希?!?/p>
“燃料那么小,如何能釋放出那么大的能量?”“未來我國核電事業發展走向如何?”……在開放日上,人們更希望了解的還是核電發展對當今與未來生活的影響。
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核能與核技術利用事業穩步發展,已形成較為完整的核工業體系。國家核能在優化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促進污染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核技術在工業、農業、國防、醫療和科研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
然而,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核事故,為全球的核工業發展敲響了警鐘,各國依照本國實際紛紛做出相應整改。據了解, 2011年3月,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會同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和中國地震局組織開展了全國民用核設施綜合安全檢查,并研究編制了《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簡稱“核安全規劃”)。今年上半年,“核安全規劃”獲批,被業內專家視為我國核電迎來新一輪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據了解,目前,我國共有15臺運行核電機組。此外,我國目前在建核電機組共26臺。
“一年來,國家核電建設政策利好的春風‘一路勁吹’,這讓人們更加注重審視核電站的安全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白玫說。
始于去年3月的核電安全檢查歷時9個月,對41臺運行、在建核電機組、3臺待建核電機組,以及各民用研究堆和核燃料循環設施進行了綜合安全檢查。
目前,國家核安全局提供的“安全檢查的總體結論”顯示:我國核安全標準全面采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安全標準,核安全法規標準體系與國際接軌。民用核設施在選址中對地震、洪水等外部事件進行了充分論證。核電廠在設計、制造、建設、調試和運行等各環節均進行了有效管理,總體質量受控。
“這次核安全檢查的內容和深度基本與國際社會在福島核事故后開展的檢查保持一致??傮w上講,我國核設施安全是有保障的?!?作為我國核安全戰線的“老兵”,全程參與項目檢查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潘自強說,由于與日本福島核電廠所處廠址條件不同,我國核設施發生類似福島核事故的可能性極低。
“核電站是否安全,不是只聽核電站自己說的?!痹鴧⑴c我國秦山核電站一期工程建設、運行的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核電事業部顧問俞卓平說。
他介紹,目前我國投入運行的15臺核電機組,迄今未發生過國際核事件分級(INES)2級以上的運行事件,未發生過對人員或對環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事件。根據世界核運營者組織(WANO)主要性能指標,我國運行核電機組普遍處于國際較好水平,部分機組已達國際先進水平。例如,秦山三期的2臺機組在WANO排名中已連續多次位列第一,連續6年達國際先進水平。
此外,近兩年來,由于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已經開始出現瓶頸制約征兆。在這種情況下,尋找一種經濟、高效的新能源就顯得十分重要。
據統計,始于1994年商業運行的秦山核電站,截至2011年10月底,已累計發電405億千瓦時,相當于少消耗標準煤1600多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4000萬噸,減排二氧化硫約120萬噸……
顯然,相較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等尚未完全解決發電規模及經濟性問題的新型能源來說,加快發展核電,無論就技術與產業化的成熟度,還是節能減排方面的優勢來說,都將是解決中國電力供應問題的必然選擇。
“要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這是“十二五”規劃提出的明確要求。我國“核安全規劃”也明確了2020年遠景目標:“十三五”及以后新建核電機組力爭實現從設計上實際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質釋放的可能性。到2020年,核電安全保持國際先進水平,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水平全面提升,輻射環境質量保持良好。
專家們認為,在發展核電問題上,不應因噎廢食。
“我國核電廠建設各個階段始終處于國家核安全局的嚴格監管之下,包括前期準備、廠址選擇、建造、首次裝料、運行。同時,核電廠安全重要構筑物、系統、設備的設計必須經過國家安全局的技術審評及獨立計算校核,只有確認滿足相關法規標準要求后,國家核安全局才頒發相應許可證?!眹液税踩钟嘘P負責人說。
據了解,“十二五”時期我國核電重點項目投資需求約789億元。這些資金將用于核安全改進工程、放射性污染治理工程、科技研發創新工程、事故應急保障工程等重點工程。
(國防部網訊 據解放軍報北京8月3日電)